“重组”变“分立”之后,东风汽车暴风骤雨般的一连串大动作,说明了这家央企的绝不甘心。
官宣分立后半个多月,奕派科技成立。短短6天,一支覆盖商品企划、研发、制造、采购、质量、销售、服务等全价值链核心职能的团队迅速就位;企业成立仅两周,下半年攻坚战的目标与路径已清晰铺开。
人事调整同样杀伐决断:一方面,技术型人才得到加速晋升,体现年轻化趋势;另一方面,战略板块联动调整,零部件、研发和整车业务的班子变动形成协同效应。
东风汽车当前面临的,不是单一业务或短期业绩的问题,而是发展模式、管理体制和战略方向的系统性挑战。在传统燃油车市场持续萎缩、新能源汽车快速替代的行业大变局下,东风汽车原有的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,亟需一场深刻的、全方位的变革来重塑竞争力。
合资黄金时代曾年销400万辆
东风长安重组的剧情,过程曲折反转,结局却合情合理。
如果说长安笑到了最后,东风无疑是失意的那个。虽然没有长安“百年老字号”的悠久历史,但东风汽车也曾经历过辉煌。
东风汽车集团(原第二汽车制造厂)的历史可追溯至1969年,作为国家“三线建设”重点项目,在湖北十堰奠基。这家承载着中国汽车工业自主梦想的企业,在计划经济时代以生产军用卡车和中型载货汽车为主,逐步发展成为国内商用车领域的领军企业。
改革开放后,东风汽车抓住市场机遇,于1992年与法国标致雪铁龙集团(PSA)合资成立神龙汽车公司,成为东风从单一商用车制造商向全系列汽车企业转型的关键一步。
合资黄金时代的东风汽车,在21世纪前二十年达到了发展巅峰。
通过和日产、本田、标致雪铁龙等国际汽车巨头的深度合作,东风构建了强大的合资矩阵:东风日产一度年销量突破150万辆,成为日系品牌在中国的标杆,2022年底,以1500万辆的累计销量,成为最快达成这一销售数字的合资车企;东风本田也卖到过85万辆/年,CR-V等车型长期占据细分市场前列;神龙汽车(东风标致、东风雪铁龙)年销量最高也曾经达到70万辆。这些合资企业,为东风带来了丰厚的利润回报和技术管理经验,推动集团在2017年达到年销量412万辆的巅峰时刻,稳居中国汽车行业第一阵营。
在自主品牌建设方面,东风也进行了长期探索。2009年, 东风乘用车公司推出“风神”品牌,随后几年,风行、风光等品牌相继问世,形成了覆盖不同细分市场的自主品牌矩阵。在商用车领域,东风长期保持市场领先地位,其重型卡车、中型卡车和轻型商用车在国内市场占有率均位居前列,并多次跻身《财富》世界500强。
“利润奶牛”从躺赢到血亏
“合资企业已到必须变革的‘拐点时刻’。”东风汽车集团副总经理周锋曾经明确表示。
在新能源汽车革命和自主品牌崛起的双重冲击下,逐渐显露出转型滞后的疲态。
日前,东风集团发布盈利预警公告,预计2025年上半年归母净利润区间为0.3亿元至0.7亿元,较2024年同期下降约90%至95%。
东风集团表示主要原因有二:一方面,合资非豪华品牌市场持续下探,导致合资乘用车业务销量和利润大幅下降;另一方面,为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,公司在自主事业领域的研发、品牌建设、渠道建设和市场营销方面投入加大。这也昭示着东风依靠合资利润“躺赢”的时代已经终结。尽管东风早在2019年就开始布局新能源高端品牌岚图,2021年又推出豪华电动越野品牌猛士,2023年发布eπ品牌(后更名为奕派)和纳米品牌,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新能源品牌矩阵,但这些举措未能及时转化为市场竞争力,导致东风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存在感持续低迷。
东风汽车集团在2025年面临的困境,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。
既有外部市场环境的剧烈变化,也有内部战略决策的滞后与失误。当前,东风正经历着合资板块崩塌、新能源转型迟缓、自主品牌弱势等多重危机的交织,这些结构性问题的集中爆发将这家老牌汽车集团推向了转型的“十字路口”。
合资业务断崖式下滑,构成了东风危机的核心。
曾几何时,东风日产、东风本田和神龙汽车三大合资企业是东风的“利润奶牛”,为集团贡献了绝大部分的营收和利润。然而,2025年上半年数据显示,这三家合资企业的销量已经集体跌至历史低谷:东风神龙销量仅2.7万辆,东风日产25.3万辆,东风本田14.9万辆,比起各自巅峰时期的70万辆、150万辆和85万辆,呈现出断崖式下跌。
合资板块的萎缩,直接导致东风整体业绩的恶化。
2025年上半年,东风集团整体销量下滑15%,与长安汽车销量创近8年新高的表现形成鲜明对比。更严峻的是,利润下滑幅度远高于销量下滑幅度,反映出东风盈利能力大幅减弱。这种状况与2023年已经出现的危机一脉相承——当年东风集团股份发布盈利预警,预计上半年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75%-80%,主要原因便是合资乘用车业务利润大幅下降。两年过去,东风不仅未能扭转这一颓势,合资企业的困境反而进一步加深,已形成恶性循环。
智能化转型“起了大早,赶个晚集”
“在智能化领域,东风汽车并非新手,而是‘头部玩家’。”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尤峥强调。近年来,东风汽车一直深耕智能化技术,2025年上海车展上发布的“天元智能”技术品牌,实现了从底层架构到技术应用的全面布局。
但是,新能源转型滞后,是东风必须面对的另一个挑战。
尽管东风早在2019年就启动了岚图品牌项目,2021年正式注册岚图汽车科技有限公司,是最早在高端新能源汽车领域发力的央企之一,但其新能源业务发展速度远不及市场预期。2024年,东风乘用车新能源三大品牌(风神、奕派、纳米)合计销量21.3万辆,同比增长82.4%,但这一规模在国内新能源市场占比仍不足3%。与主要竞争对手相比,东风新能源业务显得规模不足且定位模糊。
2024年,东风新能源车销量达到86.1万辆,高于长安的73.4万。但是,长安旗下阿维塔、深蓝、启源等品牌已经形成清晰的市场定位和可观的销量规模。相比之下,东风多个新能源品牌之间存在严重的内耗。如2023年风神与奕派产品价格重叠区间达43%。同时,技术转化效率也不尽如人意,尽管“十四五”期间投入超500亿元研发资金,拥有1.2万人研发团队和超5000件新能源智能网联专利,但这些投入未能有效转化为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。
短暂的“国家队”重组机遇
一个难得的机会,降临在东风汽车面前。
为响应国家汽车产业整合升级的战略要求,特别是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加速发展、避免重复建设、打造央企“国家队”的背景下,2025年2月“东风长安重组”成为汽车界特大新闻。
对于东风汽车而言,此次重组不乏利好因素。
该公司正好借此机会盘活资源,扩大市场影响力。例如,借助长安汽车的渠道和市场优势(尤其在西南地区),东风旗下品牌(如岚图等)能更快打开销路,提升市场占有率。同时,可输出技术,分摊成本。
由于东风在新能源核心三电、高端电动平台等方面有积累,可通过合作输出技术,实现技术价值最大化,同时分摊高额的研发和平台成本。而且,可以强化战略协同,提升竞争力。双方在采购、研发、生产等领域深度协同,能优化资源配置,集中力量攻关关键技术,提升整体效率和面对激烈市场竞争的抗风险能力。
分立之后:罕见的东风“加速度”
然而,结果出人意料。
今年6月5日,长安汽车官宣分立成为独立央企,标志着持续数月的长安东风重组传闻最终以“分家”而非合并告终。这一结果对东风汽车构成了重大战略转折,迫使其加速内部改革步伐。随后,东风在2025年7月至8月初迅速启动了一系列密集而激进的人事调整与组织重构,其力度和速度为近年来罕见。这些变革既是对既有问题的应对,也反映了东风领导层对企业未来发展路径的新思考。
奕派科技的闪电成立与战略定位,是东风新一轮改革中最引人注目的举措。“全新成立的东风奕派科技,将是一个以用户为本、技术为基,让用户觉得靠谱的科技公司。”东风奕派科技总经理汪俊君表示。
6月26日,东风奕派科技正式成立,该公司由原东风乘用车公司更名而来,整合了风神、奕派、纳米三大品牌资源。
从公开信息看,奕派科技的组建速度令人咋舌。短短6天,一支覆盖商品企划、研发、制造、采购、质量、销售、服务等全价值链核心职能的团队迅速就位;企业成立仅两周,下半年攻坚战的目标与路径已清晰铺开。这种“东风速度”在传统央企中实属罕见,反映出集团高层对自主新能源业务实施外科手术式改革的迫切心态。
奕派科技将风神和奕派设为两个独立事业部,纳米则收缩为奕派的一个系列。在品牌战略上明确为“奕派向上、风神向新”:奕派品牌整合纳米品牌,联合华为开发高端智能产品系列,进军中高端市场;风神定位“智慧家享汽车品牌”,聚焦家庭用户。
按照规划,奕派科技将在2028年形成20款车型矩阵,其中奕派品牌分主流科技、智能精品两大系列,风神品牌到2028年在售车型10款,聚焦A、B级市场。
高层大换血,密集而激进
“全力抓好营销突破、加快打造商品领先一步的能力、狠抓盈利能力提升、合力推进合资业务转型、加快推进海外事业跨越发展。”在2025年中工作推进会上,东风汽车董事长、党委书记杨青部署下半年重点任务时,提到这几点要求。
其后,高层人事大换血,构成了东风新一轮改革的另一关键维度。
7月,东风进行了广泛的人事调整,涉及零部件事业部、研发总院及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等核心板块。
7月22日,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召开领导班子(扩大)会,通告周锋任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、党委常委。2004年就加入东风日产技术中心的周锋,先后在启辰、集团总部、东风日产担任重要职务。同日,余飞宣布离任东风奕派。
7月28日,东风汽车研发总院召开干部会议,正式宣布了领导班子成员调整的决定,官宣陈涛出任东风汽车研发总院副院长一职。同日,东风汽车零部件事业部宣布王靳出任党委筹备组组长兼副总经理。次日,东风柳汽召开干部大会,刘小平任党委书记,包丹任党委副书记兼工会主席候选人,程源出任副总经理。
结合此前奕派科技成立时的人事变动,无疑更具战略意义。
原东风乘用车负责人陈昊淡出公众视野后,前岚图汽车CTO汪俊君接任奕派科技总经理,程军任副总经理。
岚图与奕派之间的人才流动,打破了原有“文化孤岛”的界限,有助于技术经验共享;另一方面,技术专家出任一把手,反映了东风对核心技术自主掌控的重视,也显示出东风正在告别旧有的管理模式和经营思路。
东风这一轮人事调整目的明确,战略意图显而易见。
一方面,技术型人才得到加速晋升,另一方面,战略板块联动调整,零部件、研发和整车业务的班子变动形成协同效应。同时,年轻化趋势明显,“75后”甚至“80后”开始担纲关键岗位。这种人事布局既强化了集团对核心技术的掌控力,又推动了区域基地的转型升级,旨在为组织注入创新活力。
300万辆目标,“一切为了打赢”
“一切为了打赢,是东风汽车在新竞争格局下的核心诉求。”东风汽车董事长、党委书记杨青曾在今年5月表示。
2025年上半年,东风汽车交出了一份成绩单:终端销售汽车111.6万辆,整体销量逐月回升,6月批发、终端交付量双双突破20万辆大关。2025年下半年,东风汽车集团制订了挑战188万辆的销量目标,全年冲刺300万辆。而自主新能源版本,占比需达30%。
经过密集的人事调整与战略重组,能否为这场转型攻坚战构筑坚实的组织保障?
东风汽车最新公布的产销快报,总算迎来一份“喜报”:扣除春节因素,东风汽车集团结束5个月同比负增长,7月销量达15.46万辆,同比大涨42.67%。新成立的奕派科技,替代了原来的“东风乘用车”板块,7月销售2.78万辆,同比上涨92%,成为东风汽车集团最具潜力的销量增长点。
合资版本的东风日产和东风本田,也难得地在7月份结束销量连跌。其中,东风日产销售5.37万辆,同比增长近42%,结束同比13个月连跌;东风本田销量为2.44万辆,同比增长71%,结束14个月连跌。
不过,东风汽车当前面临的不是单一业务或短期业绩的问题,而是发展模式、管理体制和战略方向的系统性挑战。
在传统燃油车市场持续萎缩、新能源汽车快速替代的行业大变局下,东风原有的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,亟需一场深刻的、全方位的变革来重塑竞争力。这也是2025年6月长安东风重组“分家”后,东风迅速启动一系列激进人事调整与业务重组的深层原因。
从十堰大山中的“三线建设”企业,到年销数百万辆的汽车集团,再到面临转型阵痛的“传统巨头”,东风的故事既是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缩影,也是国有企业改革创新的典型案例。
如今,站在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的新赛道上,东风汽车正在经历其历史上最为深刻的变革与重构。
采写:南都·湾财社记者 梁罗喆
宏赢策略-宏赢策略官网-配资平台哪家正规-可靠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